EDM-202502月-募款音樂會
使命傳承,世代同唱—— 台灣神學院153週年校慶募款音樂會回顧
撰文:簡英慧
攝影:孫紹軒、陳曉蕊
從馬偕巡禮到詩歌見證
每年校慶,全校師生都會踏上「馬偕巡禮」,沿著這位宣教師的足跡,思索他的眼界、信仰與影響。今年3月7日,台神以「使命傳承,世代同唱」為題,在大稻埕教會舉行校慶募款音樂會,透過音樂回顧馬偕的信仰之路,讓詩歌引領我們進入他的世界,體會他對上帝的信靠與對台灣的深愛。
主持人張志偉老師
音樂會由杵臼社的太魯閣族古調歌聲揭開序幕,彷彿是福爾摩沙的島民之音。接著,阿韻‧由命牧師創作的《起初》響起,以音樂頌讚上帝創造萬有的奇妙。
道碩班獻唱《與馬偕同遊淡水》,帶領眾人回到馬偕初見淡水的時刻,感受宣教旅程的起點。隨後,他們演唱《永遠與主居起》,這首詩歌曾在馬偕與嚴清華的對話中成為關鍵時刻的見證。馬偕在日記中寫道,嚴清華在多日激辯後,聽到這首詩歌深受感動:「他喜歡這些話,因為它們安慰人心。他已對偶像和迷信感到厭倦。」
戲劇與音樂交織,展現信仰見證
這場音樂會不僅有詩歌,更由靈性諮商學程的同學帶來戲劇演出。戲劇與聖詩交織,靈諮人與教堂詩班獻唱聖詩《我目舉起向天》,並透過戲劇表現現代人的困境,強調身心靈全人健康的重要性。這齣短劇傳達了靈諮組培養人才的目標,盼望結合聖經神學與心理學專業,裝備教會界的專業同工,使牧者與信徒能彼此陪伴,在信仰的道路上同行。
詩歌承載的信仰傳承
校友好友詩班在鄭麗純老師的指揮下,演唱《我認救主不驚見肖》。手鐘聲響起,校友們雄壯入場,讓人憶起初代信徒在異教環境中勇敢見證基督信仰的寶貴時刻。
教音與推廣部詩班則演唱《真主上帝造天地》,這首古老的巴宰族傳統歌謠,原本流傳於大社部落,富有濃厚的原住民特色與獨特韻味。據說,馬偕在與原住民同行的艱苦旅程中,首次聽見這動人的旋律,並視其為上帝恩典的彰顯。
在音樂會中,全場會眾齊聲唱起《天下萬邦萬國萬民》,彷彿時光倒流,回到1882年牛津學堂落成禮拜的現場。當管風琴奏響這首聖詩,莊嚴神聖的氛圍籠罩全場,讓人想起當年落成典禮上眾人同心吟唱的場景。那場吟唱見證了馬偕對教育與宣教使命的堅持,不只是慶典,而是信仰的宣告。今天,台灣神學院承襲這份精神,致力於培育宣教人才,使信仰在生命中實踐與落實。每一次唱起《天下萬邦萬國萬民》,都是在回顧牛津學堂建立時的信念與感動,也在提醒我們,今日仍要承擔教育與宣教的使命,讓這份傳承繼續延續。
安慰之聲女聲合唱團獻唱《至好朋友就是耶穌》,這首詩歌曾撫慰馬偕一家,也在當晚安慰了每一位聆聽者的心靈。作為深受信徒喜愛的台語聖詩,它就像「基督徒的曼秀雷敦」,帶來溫暖與力量。這次的編曲在原曲基礎上,為《至好朋友就是耶穌》的台語歌詞創作了全新旋律詮釋原有的歌詞,並以熟悉的原曲片段旋律,讓聽眾在新舊交融的音樂中,感受耶穌作為終生好友的深情厚誼。這樣的編曲手法不僅向經典致敬,也讓詩歌更貼近現代聽眾的心靈。
當教職生獻唱《最後的住家》時,全場屏息靜聽。這首詩歌取材自馬偕的英文演說,由林鴻信老師改編創作,流露出他對台灣的深情,他的心所愛的台灣,濃濃的情感,帶動大家對這片土地的熱愛。當最後一個音符落下,許多聽眾已是淚眼盈眶。
音樂會的尾聲,全場起立,共同高唱《上帝愛疼怎會赫大》。數百個聲音匯聚,宣告、感恩,信仰的力量在這一刻真實可見。這不僅是一場音樂會,更是一場信仰的見證,一場薪火相傳的宣告。
校長致詞
承接使命,走向未來
值得一提的是,這些傳統聖詩在本校音碩學生黃敬恩、李心瑜,以及本校音碩校友簡英慧老師與編曲老師施琦萱、丁乙恆的創意詮釋下,以嶄新風貌呈現。音樂會在傳統訪古的幽思中,增添了一抹現代元素,賦予傳統詩歌新的生命力,使詩歌更加生動且富有時代感。
在音樂的吟唱中,我們回顧馬偕的故事,感受信仰傳承的重量。然而,這個故事仍未完結,它仍在持續書寫,而我們每個人,都是其中的一筆。
台神的學生、校友、教職員與所有與會者,透過音樂承接這份使命,讓信仰的詩歌繼續傳唱,使基督的愛在這片土地上持續被看見。
正如馬偕在日記中所寫:
「故事到此只講了一半,真正的故事才剛要開始。
The stories keep going.
那些尚待補全的部分,就是上帝的書中尚未有人讀過的章節。」
—— 馬偕,《福爾摩沙紀事:台灣回憶錄》,1895
真正的故事才剛要開始。
你,願意成為這故事的一部分嗎?
奉獻祈禱
校長祝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