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第二屆講道學人團契」報導

「第二屆講道學人團契」報導
2025年7月14日「第二屆講道學人團契」於台灣神學院舉行,吸引來自各地的講道學者、神學院老師、牧者、神學生及文字工作者等共40多人齊聚一堂,聚焦於講道學如何實踐與建構未來的異象。
上午場由凃偉文教授主講「講道者還需要修辭學嗎?」,帶領與會者從Plato與Cicero的經典討論切入,反思講道與修辭學之間的張力與融合。他指出,儘管修辭學常被誤解為操弄聽眾的技巧,但從Cicero的觀點來看,真正的修辭應當是智慧與口才的結合,整合內容和形式為條理清晰的宣講。因此,講道者不應因懼怕技巧濫用而完全排斥修辭,而是應善用修辭五藝(發掘、布局、風格、記憶、表達),以更忠實而感動人心的方式宣講基督福音信息。隨後由蔡慈倫教授回應,她引用奧古斯丁「真理的傳講者不應落後於錯謬的說服者」之主張,同時借用十三世紀Alan of Lille (1128-1202)《講道的藝術》(The Art of Preaching)中之提醒 ,強調講道的目的是「形塑生命」,而非單純的說服,因此更應善用修辭為真理服事。
緊接著由蔡宛婷博士發表「以先知性講道理論重思台灣講道實踐:信仰、牧養及公共關懷」,強調當代講道不應停留在個人靈性牧養層面,更需進入社會現場回應結構性不義、公共關懷與社會改革的挑戰。她援引Walter Brueggemann與Abraham Heschel的觀點,指出先知性講道具備批判現狀與啟發盼望的雙重面向,能喚起教會的公共見證與信仰行動。面對先知性講道引起的張力,她提供Ronald Allen的看法,指出先知性講道也有牧養關懷的一面可以平衡。她亦呼籲發展「協作式講道」模式,讓會眾參與講道預備,建立更具共鳴和轉化力的講道。回應者莊信德教授指出,講道需要公共性想像與群體參與,非僅神學知識的轉述,唯有在脆弱與現實交會處,講道者才能誠實地與聽者同在、見證福音的顛覆性。
下午的異象分享時段,蔡慈倫教授以「講道學運動」為軸線,回顧過去20年台灣講道學教育的發展,並指出未來華人講道學教育須結合神學院、教會與出版社三方之合作,並朝向系統化、本土化、以及跨領域研之發展。
本屆講道學人團契聚會在分組與綜合討論中圓滿落幕,與會者對於講道作為神學教育、教會實踐與社會見證交匯處的使命有了更深的理解與共鳴。未來,將透過此「講道學與禮拜學」共學平台,繼續致力於講道學教育的深化與推廣,期待藉由今日教會講台的更新,能讓「上帝的話」更深刻地形塑教會群體的生命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