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區
回首頁 | English
新生見證專區
  • 0

    簡介

  • 1

    圖書館(孫雅各館)

  • 2

    孫雅各紀念銅像

  • 3

    吳威廉紀念館(聯合辦公室)

  • 4

    大鐘

  • 5

    校門龍頭

  • 6

    禮拜堂

  • 7

    孫雅各夫婦墓園

  • 8

    馬偕銅像

  • 9

    景觀造景

  • 10

    餐廳&第一女生宿舍

  • 11

    咖啡屋

  • 12

    台灣基督教史料中心

  • 13

    靈諮館(輔導中心)

  • 14

    活動中心

  • 15

    校友會館

  • 16

    男生宿舍

  • 17

    第二女生宿舍

  • 18

    神學人會館

  • 19

    研究部

  • 20

    20-5教師研究室(20-5會議室)

  • 校園地圖
  • 校園地圖
  • 校園地圖
  • 校園地圖
  • 校園地圖
  • 校園地圖
  • 校園地圖
  • 校園地圖
  • 校園地圖
  • 校園地圖
  • 校園地圖
  • 校園地圖
  • 校園地圖
  • 校園地圖
  • 校園地圖
  • 校園地圖
  • 校園地圖
  • 校園地圖
  • 校園地圖
  • 校園地圖
  • 校園地圖
  • 簡介
    「台神」始於加拿大長老會來台的第一位宣教師偕叡理博士(通稱馬偕,Rev. George Leslie Mackay, D.D., 1844-1901)於1872年初至淡水所創。馬偕在最初的十年佈道期間,為了培育本土傳道人,從信徒選拔出學生加以授課,稱為「逍遙學院」(Peripatetic College)。1882年學院第一棟校舍「理學堂大書院」落成(現稱「牛津學堂」,座落於真理大學校園)。1901年由吳威廉牧師(Rev. William Gauld)接任院長。學校歷經遷校台北雙連、獲總督府私校設立認可改制為「台北神學校」、太平洋戰爭爆發停課等過程,於1945年戰爭結束後復校,改稱「台北神學院」。1947年孫雅各牧師(Rev. James Dickson)任院長,致力提高學生素質並建全學位授與制度。1948年改名為「台灣神學院」,1956年神學院從雙連遷校到陽明山嶺頭現址至今。

    為使神學教育能躋身教育部承認的高等教育之列,發展與同級教育學府的交流管道,讓畢業生所獲學位能得到認可,並與國內外宗教研究系所及神學院更佳接軌,台神於2015年6月15日以「台灣神學研究學院」獲教育部准予立案登記,並自次年開始招生。現有學制包括:神學研究道學碩士班、神學碩士班、文學碩士班教會音樂組與文學碩士班靈性諮商組。

    台神在邁入神學教育的新紀元之際,以更開放的心懷關注社會議題並聆聽教會心聲,也以更多元的方式,將珍貴的神學教育資源提供給教會及高等學術界共享。在這瞬息萬變的時代中,所不變的就是台神將繼續持守創設者馬偕博士「焚而不燬」之崇高精神,盡心、盡性、盡意、盡力事奉上帝,完成受託的使命。


    宣教師的奮鬥
    馬偕(George Leslie Mackay, 1844-1901)
    是加拿大長老教會派到海外的第一位宣教師,也是荷據時代以來在台灣北部從事醫療、教育與傳道工作的頭一位外國宣教師。他信仰堅定,個性果敢熱誠,行事有「不居次位」的剛毅作風,因為宣揚真理不畏艱難,創建六十間教會,一間醫院,一間理學院,以及一間女學堂,奠下北部教會的深厚根基。他深爱台灣的土地與人,將黃金年華獻給台灣,娶台灣某,最後更死在台灣,埋骨在淡水。台神禮拜堂前的馬偕銅像就是紀念這位創設者,並緬懷他那打死不退的宣教精神。他「寧願燒盡,不願銹壞」的精神,也成為台神從事台灣本土宣教的基本動力。

    吳威廉(William Gauld, 1861-1923)
    接續馬偕在北台灣的工作,在1901年接任台神的院長。他行事「不居首位」,尊重本地人,並成立「台北長老中會」,以「合議」的精神開創北部教會的議會制度,為北台灣社會樹立民主典範。吳牧師也是非常出色的建築家,實際建造許多的教會及學校,包括當時被稱為「全亞洲最美麗之建築物」的馬偕醫院舊樓(現已拆除)。他曾為日據時代的鐵道局設計火車時刻表,並擔任台灣總督府的建築顧問。台神的主要行政大樓-「吳威廉館紀念館」-就是紀念這位充滿民主精神的加拿大宣教師,他所倡導的合議制度也成為台神的治校理想。

    孫雅各(James Dickson, 1900-1967)
    美國達科他州人,受加拿大長老教會徵召來台,在日據末期和戰後的教會裡扮演重要的角色。孫牧師個性爽朗親和,行事著重規模和實效,並兼具行政經營才能和遠見。他對台灣教會的主要貢獻為原住民宣教及神學教育,從日據時期起他就盡力培養原住民人才,並鼓勵他們不懼迫害與困難,返回自己族中宣教,他的原住民事工被稱為「二十世紀的神蹟」。他對台神的最大貢獻是在戰後將學院由牛埔庄(原址在今中山北路台泥大樓)遷至嶺頭現址。孫牧師苦心經營學院,每一棟建築物,每一棵花草樹木,都能看到他的心血,踏行於校園的每一步,皆可體會他所經營的「台神之美」。

  • 圖書館(孫雅各館)
    1872年馬偕博士創校時就有圖書室,收藏以宣教師的贈書為主。日人治台時,添加了日文書。早年書籍採購多為基督教聖經及神學類西文書,直至近年中文基督教出版品漸多,中文書籍漸增。近年來因應教學及學術研究發展,書籍類別遍及基督教神學、哲學、教育、社工、靈性諮商、教會音樂、宗教學以及台灣史等領域。目前館藏圖書近十萬冊,並提供豐富的國內外期刊及電子期刊、視聽光碟,以及電子資料庫等資源。地下室與一樓為圖書區及閱覽區域,二樓為教室,三樓為琴房。館前有孫雅各牧師銅像。
  • 孫雅各紀念銅像
    James Dickson (1900-1967)
  • 吳威廉紀念館(聯合辦公室)
    William Gauld (1861-1923)
  • 大鐘
    原屬於英商寶順洋行主人、被史家尊為「台灣烏龍茶之父」的陶德(John Dodd)所有,1890年2月在他離台前贈送給馬偕,作為上下課打鐘之用,現掛在行政大樓(吳威廉紀念館)右側。該鐘上刻有“Quintin Leitch 1840”等字樣,顯示該鐘可能原屬位於蘇格蘭港市格拉斯哥(Glasgow)外港的格林諾克(Greenock)港的Quintin Leitch船公司所有,推測它在來到台灣之前,曾隨著貨船周遊世界。目前老鐘已經退役,改以電子鐘提醒上課作息。
  • 校門龍頭
    台神校門的龍頭是由淡江中學美術老師陳敬輝所設計,龍是本土化的宗教象徵,取其「大有能力」和「吉祥」之意,以龍為校門象徵著校門以內為「神聖空間」,這是台灣本土神學的具體實踐。
  • 禮拜堂
    由台北名建築師林慶豐及淡江中學美術老師陳敬輝共同設計,並由建築家胡明德監造完成(1958)。禮拜堂是台神最高的建築物,結合東西方建築形式的本土化教堂,外面飾以對比傳統宗教之佛塔形式的鐘樓,內部則是仿歌德式的禮拜空間,主要以在地石材建成,具有堅固實用、美麗大方、冬暖夏涼等特點。教堂內的管風琴於西元1895年在美國密蘇里州由Kitgen&Son公司製造,原設置在孟菲斯第一長老教會,1977年由美國長老教會來台宣教師施麥哲(Rev. Smathers)引介運來台灣,於1978年台灣神學院校慶時正式啟用。教堂內部的空間可供學院多元活動(禮拜、演講、音樂會、特別活動等)使用,是校園生活的中心。
  • 孫雅各夫婦墓園
    James Ira Dickson (1900-1967) & Lillian R. Dickson (1901-1983)
  • 馬偕銅像
    George Leslie Mackay (1844-1901)
  • 景觀造景
    此地曾是早期台北市各教會弟兄姐妹們野外禮拜的熱門場地,在此透過觀賞各樣植物的美,聆聽大自然的各種聲音,更能體會上帝創造的奧秘。這裡也是觀看台北市夜景的絕佳場所。
  • 餐廳&女舊寮(第一女生宿舍)
  • 咖啡屋
  • 台灣基督教史料中心
  • 靈諮館(輔導中心)
  • 活動中心
  • 校友會館
  • 男寮(男生宿舍)
  • 女寮(第二女生宿舍)
  • 神學人會館
  • 研究部
  • 20-5教師研究室(20-5會議室)

交通資訊
台灣神學研究學院/台灣神學院
地址:111014台北市士林區仰德大道二段二巷20號

一. 開車:
路線說明:上仰德大道,經過國安局、華興中學,再上行右邊叉路直行,即可看到本校標誌。

二. 搭公車:
至【嶺頭站】
1.捷運【劍潭站】1號出口下左邊樓梯,往左走最後三根站牌,搭乘紅5.303區.小15.小16.小17。
2.捷運【士林站】1號出口中正路邊,搭乘303區.小15.小16.小17,或走至中正路左邊站牌處,搭乘紅5。
3.中山北路和中正路交叉口-西歐加油站-【福林國小站】,搭乘小15.小16.小17.紅5.260區.303區。
4.台北車站北二門出口處市民大道上或中山北路沿線,搭乘260區公車。
5.681公車由東湖站發車,沿途經捷運站(東湖站.葫洲站.大湖公園站.內湖站.文德站.港墘站.西湖站.劍南路站).中影文化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