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區
回首頁 | English

艾克博士(Dr. Bjørn Magne Aakre, Professor Emeritus)講座

活動名稱:神學碩士班講座

講       員:艾克博士(Dr. Bjørn Magne Aakre, Professor Emeritus

傳       譯:孫寶玲教授

活動日期:2019年10月28日(一)上午10:00~11:30

活動地點:115教室(大會議室)

 

    來自挪威東南大學(University of South-Eastern, Norway)的榮休教授艾克博士(Dr. Bjørn Magne Aakre, Professor Emeritus)十月底到訪台灣神學研究學院,並於十月28日在神學碩士班介紹有關「和平教育」的源起和關注。

   

    教授從歷史角度介紹西方「和平教育」(education for peace)的源起和發展。因為戰爭大半生為難民的孔曼尼亞斯(Johan Amos Comenius, 1592-1670)受耶穌的登山寶訓啟發,相信教育和對話促使相互了解,從而締造和平。在自由和解放的理想的旗幟下,法國大革命充滿的暴力和血腥,宏博特(Wilhelm von Humboldt, 1767-1835)由是認為科學的知識並不足以造福人類,「人性的教育」“Bildung”(德文)比知識傳遞更為重要。格拉夫基(Wolfgang Klafki, 1927-2016)十五歲時從軍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,經歷戰爭的殘酷和暴力,戰後從事教育工作,致力喚醒人認識權力和暴力的根源,以基於對話、溝通和批判而架構的民主方式,推動和平教育。

   

    和平教育包括覺察和了解的「知性層面」(cognitive phase)、體會、同理感受、衡量價值的「感性層面」(affective phase),還有支持、建立關係、援手、實踐的「行動層面」(active phase),藉此建立人類的和平的認識、憧憬和推動 — 和平就是沒有暴力,不僅是人際族群間的直接和具體暴力,也包含制度間接的暴力。

   

    和平教育致力的是更新改造的教育,是數據、知識、科學、技巧所沒法給予的。和平教育必須是整全(holistic)、包含(inclusive)、多元文化(multicultural)、參與(participatory)、協作(cooperative)、經驗(experiential)和人文(humanist),並且是從年幼開始。

 

    無論是東西方,大至國與國、族群與族間,小於社會階層間、家庭裡,種種形式的戰爭真實地存在。人類科技知識躍進,經濟貿易急速滾動,這些的「成就」締造更慘烈的戰爭、更可怕多變詭異的憎恨和暴力。對於著重科技知識和經濟成長,卻又糾纏在歷史傷痛暴力循環的亞洲處境而言,崇尚和追逐財經和科技的增進,往往製造社會財富不均、弱勢族群被剝削壓迫的桎梏。這樣的土壤和氛圍決定的教育策略,塑造重複暴力不公的循環。除非我們認識和實踐和平教育,下一代勢必不能免於撕裂仇限的危機。除非我們致力於使人和陸,我們如何與神的兒女身份相稱?「締造和平的人有福了,因為他們必稱為神的兒女」。(馬太福音五章9節)

艾克博士講座4

艾克博士講座5

20191028神碩博講座_艾克教授1

20191028神碩博講座_艾克教授2

20191028神碩博講座_艾克教授3

瀏覽數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