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伊.撒百
古伊.撒百
最好的安排
是在坐往台北的車上,帶著許多懸而未決的計畫,想像這一扇窗若緊閉著,那還能在什麼禾場上服事?但上主的規劃總令人意想不到,卻在覺得最不可能的時候,開啟這一道門。雖懷揣著一絲掛慮,但是心安。
身為第四代基督徒,從小在基督化家庭成長,家人多為教會幹部是信仰屬靈中的基石,成長過程中「上教會」是生命中的一部分,若是禮拜時間不到教會便會「怪怪的」。雖是這樣覺得,但總是會想,我需要信仰嗎?基督教信仰也屬於我嗎?來上教會的目的是什麼?帶著這些疑問進入了大學生涯。在大學求學期間,每當週末會三番兩次地尋藉口不回家、不上教會,只要能不回去就不回去,也感覺不上教會禮拜好像也不會怎樣,日子依舊過得好好的。然而,事情的變化卻早已出現,只是當時的自己沒有察覺。
到了大二開始,或許更早。在學習過程中開始出現裂痕,心理壓力不明地逐漸壓垮自己,做任何事都提不起勁,學習意願不高便意興闌珊地出席課堂,甚至頻繁不上學。回想在那段時間,給了家人與自己很長的折磨尤其是母親。每當曠課時數過高,學校便會寄通知單到家,所以母親有段時間聽到「掛號!」都很有壓力。
苟延殘喘的到了後段,覺得自己就快要被無以名狀的壓力淹沒,開始睡到一半會驚醒、騎車時突然大哭、情緒也變得喜怒無常,有種感覺像被拋到很高的地方,腳踩不到任何硬處,呼吸變得稀薄。
後來,在一通電話之中被點醒,「放下自己。」僅是簡單四字,卻花了好長的時間尋找它。或許是因為成長過程中不管是任何事都太輕易取得,便認為是因為自己有能力完成,也從不認為自己會需要幫助。這才明白「不要自以為有智慧;要敬畏耶和華,遠離惡事。」(箴言三:7)。
接受人生的不完美、學習謙卑、承認自己的軟弱,這三件事是經過這漫長的時間,上主留給我的寶藏,願與人分享修復的每一段故事。
此時是不是最好的時光,我不知道,但我相信,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