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區
回首頁 | English

The Second Annual Symposium of Post-Graduate Department and Doctor of Ministry Program

第二屆 神碩博士班與教牧博士班研討會 (The Second Annual Symposium of Post-Graduate Department and Doctor of Ministry Program)

日期:20241202(星期一)

主辦:台灣神學研究學院神碩班、台灣神學院研究部、台灣神學院教牧博士班

地點:台灣神學研究學院

 

緣由

從信仰尋求理解到投入性的信仰反省

神學是什麼?早期的教父安瑟倫曾經這樣說明。他說很簡單,「信仰尋求理解」,就是神學!一個在信仰中的人,當他想要尋求理解自己到底在信什麼,就是神學;而這個過程,就是作神學,只不過條件是,我們得先是一個真正在信仰中的人;16世紀的加爾文則曾說:神學是存在於「認識上帝與認識自己」這種實踐性認識循環中,一種從神來的恩典與呼召。意謂著,神學,在本質上,就是實踐性的。18世紀的清教徒神學家愛德華茲更明白的說:一個人或團體有没有被聖靈聖化而改變,只有在其日常生活的選擇中能被識別出來。愛德華茲認為,教會信徒對上帝清晰的命令、寬厚的告誡、福音的甜蜜邀請,若竟是冷淡、也沒有能影響其生活行為表現,那只有三個可能:1. 信徒是已無感麻木 2.信徒其實是信假的 3. 牧者傳達內容有問題;到了廿一世紀,神學家莫特曼說的更加白話,他說,神學,是一種你我得投入其中,才能真正理解的東西。神學不是只用嘴說、或只用腦袋想就可以明白的。作神學,就是一種投入性的行動;只有真正投入在信仰中的人,他才能嚐到滋味,就像說牛肉麵好吃,要吃過才知道怎麼回事。從真正嚐到滋味中得到真正的理解,進而產生會真正的傳好吃消息/就是福音的熱情與行動;也就是神學,是一個信真/對信仰玩真的人或團體,當他們真的用他的信仰去面對他真實的生活,並與之相搏掙扎時,他的信仰反省與他的信仰告白。所以實踐神學才曾被士萊馬赫稱為是「神學研究之冠」。

很高興,台灣神學院中專注在學術研究與其實踐領域研究的兩個單位,即研究部神碩博班與教牧碩博班,由研究部孟翰主任發起,在2024527日,邀請教牧碩博班共同舉辦「神碩博與教牧博班研討會」,開啟了這種貼近神學研究本質,關於神學學術研究與教牧實踐現場的深層對話。由於雙方學員在研討會後都給予極高的評價與持續舉辦的期待,也由此促成今天第二屆研討會的舉辦。我們期待這種針對學術理論與實踐現場問題的交互對話,為神學理論帶來更落地的洞察,也為教牧實踐現場的挑戰與困境,帶來更多從上帝話語而來的真實盼望。

瀏覽數:
登入成功